目次 :
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村庄
第一节 村庄的一般规模与分布密度
第二节 村庄的位置与命名
1 族氏命名法
2 建筑物命名法
3 地理命名法
4 姓物联合命名法
5 姓地联合命名法
第三节 村庄的血缘与地缘
第四节 浙北的一个自然村落——陈家场
1 地理位置
2 生态环境
3 陈家场
第二章 村庄的土地制度
第一节 陈家场土改前的土地占有情况
1 《村民田亩表》分析:村内各阶层土地占有量
2 《村民田亩表》分析:人地矛盾与租佃率
3 《村民田亩表》分析:外出人口与土地出租
4 《村民田亩表》分析:公田与宗族
第二节 土地改革
1 土改的政策与实施过程
2 “损有余而补不足”
3 平等的小农社会
4 土改与村落宗族制度
第三节 土地制度的再变革:从家庭所有制到村集体所有制
1 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
2 土地集体所有制
第四节 改革时期的土地制度: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再分离
1 从反对、犹豫到合法化
2 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再分离
第五节 村民的土地观念
第三章 人口与生育制度
第一节 城乡间的往返流迁
1 人口的职业分析:人口迁移的历史方向
2 1951—1958年:人口迁移的惯性运动
3 1961—1965年:下放工人及其遭遇
4 1968—1979年:下放知青及他们的遭遇
5 1975—1988年:农民顶替进城
第二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乡村人口流迁浪潮
第三节 生育观念与人口控制
1 传统生育观念与人口控制
2 五、六十年代的生育高潮:原因与困境
3 日益强化的生育控制与村民的反应
第四章 农业:组织、生产与分配
第一节 陈家场的传统农业概况
第二节 互助合作时期(1951—1955)
第三节 合作化运动之一: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阶段(1954—1955)
第四节 合作化运动之二:农业生产高级社(1956.3—1958.10)
第五节 人民公社之一:走向灾祸(1958.10—1961.5)
第六节 人民公社之二:三级所有,队为基础(1962—1982)
1 “三级所有,队为基础”的管理体制
2 缓慢发展中的农业生产(1962—1982)
3 集体生产中的大量窝工现象及其原因分析
4 陈家场村民的家庭副业
第七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(1983—)
1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“分田单干”
2 分田到户后陈家场的农业生产情况
第五章 乡村企业的兴起与社会分层趋向
第一节 解放后乡村社会分层概况
第二节 乡村企业的兴起和发展
1 乡村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(1958—1979)
2 乡村企业发展的第二阶段(1979—1983)
3 乡村企业发展的第三阶段(1984—1990)
第三节 乡村的社会分层
1 划分乡村社会阶层的标准与方法
2 纯农户阶层
3 亦农亦工户阶层
4 小手工业者阶层
5 私营企业主阶层
6 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阶层
7 乡村管理者阶层
第六章 村民生活水平与消费结构
第一节 食
第二节 住
1 老屋旧房延用时期(1949—1963)
2 第一次建房(平房)运动(1963—1983)
3 第二次建房(楼房)运动(1983— )
第三节 衣
第四节 用
1 家具
2 耐用品
3 礼费
第五节 教育、健康及娱乐费用
1 教育费用
2 医疗费用
3 娱乐费用
第六节 村民的消费结构
第七章 婚姻与家庭
第一节 婚嫁模式与婚嫁距离
第二节 婚姻礼俗:父母、媒人及当事人
第三节 婚姻的解体
第四节 家庭的结构与规模
第五节 家庭生长周期与分家析户
第六节 家庭观念与家庭关系
第八章 乡村的教育与卫生
第一节 乡村教育
第二节 医疗与卫生
1 乡村医疗事业
2 传染病的防治与乡村卫生
第九章 乡村市场
第一节 乡村市场的布局、级别与结构
第二节 乡村流通组织:供销合作社
第三节 农副产品的收购制度与价格政策
第四节 乡村工业品供应制度及价格政策
第五节 计划、匮乏与票证
第十章 村落文化
第一节 村落与村落类型
第二节 村落礼俗:人情与关系网
第三节 乡村组织
第四节 乡民之信仰与习俗
1 庙、寺、庵、观的存废
2 民间的宗教活动
3 乡民的鬼神观、命运观和风水观
4 乡民之习俗
第十一章 乡村政府
第一节 乡村政权机构及职能的历史沿革概况
第二节 条块结构的乡村行政管理体系
第三节 党政合一的乡村政权结构
第四节 乡民的民主意识与乡村政权
附:图表索引
图表索引
乡民的民主意识与乡村政权
党政合一的乡村政权结构
条块结构的乡村行政管理体系
乡村政权机构及职能的历史沿革概况
乡村政府
乡民之习俗
乡民的鬼神观、命运观和风水观
民间的宗教活动
庙、寺、庵、观的存废
乡民之信仰与习俗
乡村组织
村落礼俗:人情与关系网
村落与村落类型
村落文化
计划、匮乏与票证
乡村工业品供应制度及价格政策
农副产品的收购制度与价格政策
乡村流通组织:供销合作社
乡村市场的布局、级别与结构
乡村市场
传染病的防治与乡村卫生
乡村医疗事业
医疗与卫生
乡村教育
乡村的教育与卫生
家庭观念与家庭关系
家庭生长周期与分家析户
家庭的结构与规模
婚姻的解体
婚姻礼俗:父母、媒人及当事人
婚嫁模式与婚嫁距离
婚姻与家庭
村民的消费结构
娱乐费用
医疗费用
教育费用
教育、健康及娱乐费用
礼费
耐用品
家具
用
衣
第二次建房(楼房)运动(1983—)
第一次建房(平房)运动(1963—1983)
老屋旧房延用时期(1949—1963)
住
食
村民生活水平与消费结构
乡村管理者阶层
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阶层
私营企业主阶层
小手工业者阶层
亦农亦工户阶层
纯农户阶层
划分乡村社会阶层的标准与方法
乡村的社会分层
乡村企业发展的第三阶段(1984—1990)
乡村企业发展的第二阶段(1979—1983)
乡村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(1958—1979)
乡村企业的兴起和发展
解放后乡村社会分层概况
乡村企业的兴起与社会分层趋向
分田到户后陈家场的农业生产情况
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“分田单干”
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(1983—)
陈家场村民的家庭副业
集体生产中的大量窝工现象及其原因分析
缓慢发展中的农业生产(1962—1982)
“三级所有,队为基础”的管理体制
人民公社之二:三级所有,队为基础(1962—1982)
人民公社之一:走向灾祸(1958.10—1961.5)
合作化运动之二:农业生产高级社(1956.3—1958.10)
合作化运动之一: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阶段(1954—1955)
互助合作时期(1951—1955)
陈家场的传统农业概况
农业:组织、生产与分配
日益强化的生育控制与村民的反应
五、六十年代的生育高潮:原因与困境
传统生育观念与人口控制
生育观念与人口控制
改革开放时期的乡村人口流迁浪潮
1975—1988年:农民顶替进城
1968—1979年:下放知青及他们的遭遇
1961—1965年:下放工人及其遭遇
1951—1958年:人口迁移的惯性运动
人口的职业分析:人口迁移的历史方向
城乡间的往返流迁
人口与生育制度
村民的土地观念
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再分离
从反对、犹豫到合法化
改革时期的土地制度: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再分离
土地集体所有制
附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
第十一章土地制度的再变革:从家庭所有制到村集体所有制
第十章土改与村落宗族制度
第九章平等的小农社会
第八章“损有余而补不足”
第七章土改的政策与实施过程
第六章土地改革
7《村民田亩表》分析:公田与宗族
6《村民田亩表》分析:外出人口与土地出租
第五章《村民田亩表》分析:人地矛盾与租佃率
第七节《村民田亩表》分析:村内各阶层土地占有量
第六节陈家场土改前的土地占有情况
第四章村庄的土地制度
第三章陈家场
第五节生态环境
第二章地理位置
第四节浙北的一个自然村落——陈家场
第三节村庄的血缘与地缘
5姓地联合命名法
4姓物联合命名法
3地理命名法
2建筑物命名法
1族氏命名法
第二节村庄的位置与命名
第一节村庄的一般规模与分布密度
第一章生态环境与村庄